行走的人大代表联络站 架起服务群众“连心桥” |
作者:本站 发布时间:2024-11-20 浏览:106次 |
李强总理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强调:“坐在办公室里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留凤关镇人大主席团始终把这句话作为人大工作的重要抓手,创新工作方式,把固定的人大代表联络站打造成一个流动的、深入群众的新平台---“行走的人大代表联络站”,延伸服务触角,把代表职责扛在肩上,组织人大代表深入一线解决问题、指导产业发展、服务群众,让站点“活”起来,代表“动”起来,为留凤关镇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代表变身矛盾现场调解员 村民冯涛和冯炳华正在为林麝圈舍废水排放的问题争的面红耳赤、互不相让。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正在巡查的镇人大代表李军没有丝毫犹豫,立即上前调解。通过一番耐心细致的说理调解,成功化解了矛盾,双方签订了废水排放协议书。 留凤关镇充分发挥代表涉及面广、与群众沟通便捷的优势,改坐班接待为积极走访群众,组织人大代表深入群众排查问题矛盾,听诉求、查症结,代表们凭借“人熟、地熟、事熟”综合运用法律宣传、教育疏导、现场调解等方法,积极参与邻里关系、婚姻家庭、土地争议等矛盾纠纷调解,用亲切的方式、通俗的语言化解群众的烦心事,引导群众依法依规表达诉求、维护权力,对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截止目前成功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4件。 代表变身产业一线指导员 “叶支书,我们圈舍林麝近期总是有点打喷嚏,这可怎么办呢,快帮我看看吧?”养殖大户张卫国焦急地说。有着多年养殖经验的人大代表叶全贵连忙上前详细询问近期林麝的管护、喂养等情况,进入林麝圈舍观察林麝体表状况,面对面的向农户讲解起了林麝疾病防治和日常管护。 留凤关镇人大结合镇域地理环境和种植条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来自基层、代表基层、熟悉基层的特别优势,深入村组农户、田间地头调研、走访、考察、学习,综合讨论研判,为推动产业发展扩容提质建言献策,当好产业发展的参谋员、宣传员。同时,围绕“1+N”的产业发展模式,聚焦林麝、花椒、中蜂、中药材等特色种养殖,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联农带农机制,积极探索创新林麝“联建合养”、“林下养殖”、“共享麝区”、“椒园托管”等新模式,将人大代表中的产业带头人、种植大户、技术能手等组建成产业技术服务小组,上门服务、讲经验、面对面培训,持续激发群众发展产业的热情、动力。在人大代表的一线带动下,留凤关镇的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既拓宽了群众的收入来源,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 代表变身一心为民服务员 镇人大代表李代军在入户走访与群众的交流中了解到群众对胡家湾沟口修建大桥的诉求十分强烈,他主动向留凤关镇人大主席团建议,在留凤关镇人大主席团多方协调下,今年9月,胡家湾大桥顺利建成通车,有效缓解了瓦房坝村、酒奠沟村、长坪村3个村2000多名群众出行问题。“自大桥建成后,我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了,人大代表为我们办了件大好事”。村民李红兵高兴地说。 民生无小事。留凤关镇人大代表积极参与网格化直接服务群众制度,结合“红小凤志愿服务队”、留凤关镇“关上说事”农民学习会等平台,让代表充分下沉至339个网格,建立村组、网格微信群,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网格群内了解群众的诉求后,立即深入到群众身边为群众开展服务工作,实现了人大代表“进网入群”听民意、解民忧、暖民心;依托留凤关镇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组织人大代表广泛参与“代表邻里议事会”、“营商环境大家谈”、“五进五促”、“理论宣讲”、“爱心助餐”、“文化演出”、“免费义诊”、“帮办代办”等活动,不断丰富群众生活,提高人大代表服务成效。同时,人大代表们主动对接项目建设,在一次次的走访、调研中,扎实推进沙江寺村、榆林铺村人饮工程、喇嘛泉村苟家湾钢板桥、酒铺村农旅融合项目等一大批惠民实事落地见效。今年以来,共计接待选民1000余人次,收集意见建议90余条,开展活动240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620余件,真正实现了代表联系群众“零距离”、服务群众“不打烊”。(撰稿:李珊 审核:刘嘉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