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海宁人大: “代表联络站+共享法庭”以数字化牵引协同推进基层治理

作者:本站      发布时间:2023-04-23      浏览:1952

“我们想请法官给全镇企业解读一下今年省人代会刚刚通过的《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2月13日,海宁市袁花镇人大主席朱雪明向海宁法院副院长夏洲娜提出了“代表联络站+共享法庭”年度安排的需求。

  “去年这个时候,‘代表联络站+共享法庭’模式全省首发,一年来,代表联络站的需求和法院法治服务供给,越来越有针对性,创建之初预见的问题,也通过这一年的探索逐步找到了答案。”夏洲娜是这一模式的直接策划者和执行者,面对一年来的变化,感受颇深。

  据悉,自去年海宁人大与法院联合创建,全省首推“代表联络站+共享法庭”协同推进基层治理模式(以下简称“协同模式”)以来,已联合或分别开展活动23次,其中法治服务人数累计超过50W+。

  起步:数字化为“1+1>2”形成倍增效应

  时间回到2021与2022年交替时,全省数字化改革全面进入实战实效,海宁接受省人大试点任务,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以下简称“基层单元”)开发建设代表联络站场景。省委出台《全面加强“共享法庭”建设,健全“四治融合”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

  代表联络站是人大和人大代表听民声、聚民意、解民忧、集民智,有效助力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共享法庭”是法院延伸司法服务、参与社会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是实现一站式多元解纷、一站式诉讼服务、一站式基层治理的最小支点。同样在“一线”,同样是“为民”,同样有线上线下路径,两者相遇是否可以碰出新的火花呢?

  人大与法院一拍即合,联合创建协同模式,覆盖全市12个镇街道。人大在浙政钉“海宁人大钉”工作台,为市镇两级代表开通旁听庭审的专属通道,实行“云旁听”,同步增建“协同模式”专题应用场景,基层单元作为特色子场景,实行活动一体管理、工作一体推进、成果一体共享。

  2022年2月9日,设在海洲街道成园社区代表联络室的“共享法庭”,张萍代表通过手机投屏,与社区居民们一起观看一起入室侵权案的现场庭审直播,一边看一边讨论,同为代表的钱华梅律师同步作庭审知识讲解。与此同时,其他11个镇街道的代表联络站“共享法庭”内,304位市人大代表或用手机端、电脑端,旁听了当天的庭审。

  3月2日的全市一次海宁本土安全生产事故的刑事审判公开庭审直播,通过代表联络站“云旁听”,首次把法院庭审现场延伸到了全市各镇、街道和村、社区,旁听人数近5万人次,以代表联络站辐射带动群众有序参与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取得积极效果。

  两次尝试成功,实操办法随即出炉,重点明确定位、明确作用、明确方式、明确分工,面对进站后可能出现的与人大代表、法官法定职责认识有偏差的可能性,人大与法院着重理清了边界,明确代表联络站和“共享法庭”要严格宪法与法律定位,严格分清代表密切联系选民群众和信访接待的区别,严格分清法官依法履行审判职责和参与基层调解的区别。

  实战:为代表联络站履职增助力监督拓路径

  2022年4月1日,全省人大数字化改革推进会上,推出海宁试点代表联络站数字版,省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基层单元的推进全面发力。“代表联络站+共享法庭”协同推进治理模式成为海宁在基层单元实战的一个亮点。

  “有选民问我,邻居家门口装了监控探头,清晰度太高了,自己家的日常都被拍到了,这个该怎么办?”“我去办证,系统里出来的个人信息不准确,怎么办?”……2022年《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全省宣贯期间,设在海昌街道代表联络站内的省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海宁法院行政庭法官马金晶在网络另一端,一边联系案例和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解读,一边回答几位代表的提问。

  “法官把法言法语转化为老百姓听得懂的话,更好理解,这对于法律法规的执行与落实效果更好。”省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负责人、海昌街道工委主任赵锋说,“代表联络站都有自己的特色,像我们就是利用基层立法联系点,把‘站’‘点’与‘共享法庭’实行资源共用、活动联动、工作协同、成果共享,减少人力重复、放大实战效果。”

  随着“法治+数字”助力基层单元,资源汇集成倍于原先。“本来担心疫情影响‘百名代表听百案’的开展,结果‘海宁人大钉’工作台上的专属通道,解决了这个问题。”各镇街道人大负责人表示,现在旁听就像看影视剧,案件打包推送,N百件庭审线上集聚,代表和代表联络站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方式,回放旁听,每件庭审下方还有庭审评价项,边看边评,普法与履职同时进行。不少来自村社区的代表还多了给村民、居民上普法课的资源,一举多得。

  相对于代表的感觉,法官更感觉到依法履职、公正司法的责任与使命。每年7至8月都是海宁人大开展“两官”履职评议的调研阶段,根据人大要求,每位被评议法官,都要带着法治课件和案例,走进对应联系的代表联络站送上法治服务,并接受现场代表、群众的满意度测评,结果显示,满意度均在95%以上。

  海宁法院院长王建强换届第一年,带领新一届班子成员先后走进全市12个镇、街道代表联络站,走访代表140多人,“面对面”征求意见,“零距离”解答代表提问60多项,收集问题建议40多条,他认为:“适应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法治建设,法官只有接上地气深知民情,才能更好司法为民、接受监督。”

  提升:实践成果转化协同推进基层治理

  随着协同作战推进基层治理模式的探索,实践成果也及时得到转化。2022年12月,一系列配套制度进一步形成。

  建“云旁听”机制与庭审评价机制,除了“百名代表听百案”活动,列入人大年度评议的法官,增加其办理案件的庭审旁听场次和评议内容,作为履职评议的重要参考。人大向法院反馈评价结果,法院落实内部整改并统一向人大反馈。

  建法治服务感知度评价机制,法治服务接受代表评价的同时,发挥协同、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公民有序参与“法治服务感知度”测评,作为人大监督法院工作的参考。

  建法治助力基层单元机制,把法官进站拓展至公检法司专业力量助力基层单元,法院以联村法官为基础,检察院以部门为基础,公安局以联勤警务室为基础,司法局以基层司法所、驻村法律顾问、人民调解员为基础,年初排定计划,法治服务常态进站,为基层治理发挥协同作战更大作用。

  12.4国家宪法日,人大联合法院、检察院开展《浙江省综合行政执法条例》执行与生态执法解读的普法总联动,同一时间,全市12个镇街代表联络站、278个代表联络室点、167个法院“共享法庭”组织线上线下“云学法”,一小时点击量破8W。结束后,长安、黄湾 、海昌人大首次开展“代表评执法”活动,镇街执法人员在6家企业开展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综合查一次”,市镇代表从普法现场到执法现场,全程监督,法官线上指导解读什么是规范的执法行为,检察官与代表一起出现场,针对执法中出现的情况及时回应代表提问,帮助代表准确把握、依法有效监督行政执法,同步对执法人员是否出示执法证、着装和用语是否规范等行为,通过“代表评执法”数字化应用当场一一做出评价。

  今年1月10日,海宁法院“司法事理、法理、情理、心理释明疏导中心”成立,“协同模式”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的联动载体,“老百姓看到代表,比看到法官、调解员更有亲近感,代表以特定第三方受邀加入调解,同样的释法说理从代表的口中说出,当事人更愿意接受。”沈其宏从法院副院长转岗到人大监察司法工委,其中的关键看得更清楚。

  随着“协同模式”外延的扩大与实战的见效,镇街人大有了更多需求,本文开头的袁花就是其中一家,“我们袁花有太阳能产业,中小微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中段的接包加工较多,遇到上家侵权知名品牌的经常被连带,主要还是缺乏知识产权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朱雪明希望能找到一种更有针对性的方法帮到辖区的中小微企业。据此,人大与法院立刻确定订制针对性法治资源输出,准备工作随即展开……

  海宁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濮新达认为“用代表联络站的集聚功能把法治资源整合好,不仅是服务代表和代表联络站,更能引导选民群众学法、讲法,让更多老百姓参与到国家宪法和法律的实施过程当中,这是用基层的实践,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优势作出最接地气的证明!”同时,对于推进过程中有关法定职责边界的疑问,他表示,“‘协同模式’是人大业务和法院司法服务进站的‘微缩版’,代表联络站和‘共享法庭’既要参与基层治理发挥作用,又要严格宪法与法律定位,分清代表密切联系选民群众和信访接待的区别,分清法官依法履行审判职责和参与基层调解的区别。”